衡水武强新闻>>时政要闻>>

答好脱贫攻坚“时代答卷”——河北武强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10-06 11:11:58 来源:衡水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街关镇生态大棚采摘。

武绿种植专业合作社无公害西红柿。

嘉华乐器加工。陈康摄

近年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集中资源、力量,精准发力、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富有武强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全力答好脱贫攻坚“时代答卷”。2018年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在河北省脱贫成效考核“好”的等次中位列第一。

●扶贫一线党旗红,党员干部当先锋

“每年分红2000元,每干一天活能挣70到80块钱,累一点就能多挣一点,这样自己也有了一份工作,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北谷庄的扶贫蔬菜大棚里,贫困户石景洲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着。“是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队帮我们谋划的这个脱贫致富的路子,现在大家干劲儿可足了!”

北谷庄村是武强县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有贫困户22户、45人,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结合他们自身实际情况,研究扶贫政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订了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率先对村内贫困家庭实施土地流转,在北谷庄村西共建设了十八个春秋大棚,覆盖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8户41人。“通过农业农林局、扶贫办的协调,一个大棚补贴1.2万元,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等方式自筹7000到8000元,这样2万余元建造一个大棚,每个大棚种植的蔬菜预计可为贫困户年增收上万余元。”北谷庄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郭中锋说。

经村党支部积极协调,目前大棚已入股武绿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委托管理,种植西红柿、洋白菜等蔬菜。贫困户赚取分红和工资双重收入,打破了“等、靠、要”模式,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

“扶贫一线党旗红,党员干部当先锋。”这是挂在武强县每一个驻村扶贫干部嘴边的一句话。为推动扶贫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武强县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县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走遍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贫困村,今年又对71户未脱贫户逐户走访,一线掌握情况、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带动全县党员干部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上、干部群众跟着干”的脱贫攻坚热潮。同时,要求所有县级干部、科级干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都要包村包户,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330户4696人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帮、乡镇班子帮、驻村单位一把手帮、帮扶责任人帮、企业结对帮等,先后开展扶贫擂台赛、“百企帮百村”、脱贫致富竞赛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党员群众齐上阵,共同聚力抓脱贫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县有2800多名党员冲锋在脱贫增收的一线,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建设富美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多种帮扶方式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

武强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核心指标,全力深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帮扶模式,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实施产业扶贫。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武强县探索了“3+N”多渠道增收途径,“3”即立足县情实际,依托奶业、西洋乐器、文化旅游三方面比较优势实施产业扶贫。“N”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产业扶贫安排部署,通过多种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奶业、西洋乐器、文化旅游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同时,武强县今年重点实施了特色种植养殖、家庭手工业等增收渠道,为推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了持久动力。由县农业农村局利用整合资金扶持2055户贫困户发展强筋小麦、高粱、黄蜀葵、金银花等特色种植业。利用整合资金扶持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牛、养驴、养鸽子等特色养殖业。由县工信局利用整合资金扶持21户贫困户购买缝纫机发展手套加工项目。由县扶贫办利用整合资金,采用“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依托信嘉种植专业合作社、嘉华乐器公司、未农生物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利民食品有限公司、聚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扶持164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35户、1786人发展金银花种植、中药材加工、黄蜀葵根茎叶深加工、食品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合作项目,收益资金由村集体实行二次分配,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加公益岗位获得收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救助获得收益。

实施就业扶贫。武强县充分发挥稳岗优势,有效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今年在疫情期间举办了“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系列活动”,在富源牧业、嘉华乐器等20余家企业设扶贫专岗,241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609名贫困群众在蒙牛、金音等龙头企业务工,256名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开发公益专岗,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照岗位设置,每月发放400至600元的差异化工资,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月发放400元的补贴。不断细化公益岗位设置,在原来5种岗位基础上,又设置了管理服务类、政策宣传类、脱贫互助类三类共15种扶贫公益性岗位,帮助1525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强化就业补贴,在企业、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等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扶贫资金补贴。

实施金融扶贫。武强县对照上级有关政策,严格贷款投放流程,严格实行台账管理,严格落实财政贴息,并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继续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破解对该政策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通过对政策的深入了解,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武强县扶贫小额信贷投放贷款余额93户、339.5万元,所有获贷户已按先付后补的程序,全部落实了财政贴息政策,累计贴息共71万元。

实施教育扶贫。武强县2019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共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91人次减免保育费4.81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寄宿生811人次落实“两免一补”政策79.11万元;为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2人次落实“三免一助”政策61.02万元,享受政策比例100%。享受“雨露计划”的学生有183人次,落实政策补贴27.45万元,教育扶贫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实施健康扶贫。武强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免费参保,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并按照协议开展履约服务。截至2020年6月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住院“三重保障线”政策1508人次,共报销医药费682.33万元,并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继续加入商业补充保险。

同时,武强县制订出台了《关于剩余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的推进方案》,严格落实一户一案一台账。针对每户具体情况,制订精准增收方案,76名有劳动能力的实现种植、养殖、务工、公益岗位等产业就业全覆盖,78名无劳动能力的实现“借地托管、带苗入股”、资产收益、入股分红、低保救助全覆盖。截至2020年6月底,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防贫坝”阻断扶贫“沙漏”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武强县紧盯防贫返贫任务,建立三个机制,切实阻断扶贫“沙漏”,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健全完善精准防贫机制。武强县制订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精准防贫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对脱贫户、非贫困低收入户划定预警监测线,收入低于上年度国家贫困线1.3倍的,以及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重大变故造成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非建档立卡低保户、五保户等,全部纳入防贫台账监测范围,按照每人每年300元保费标准,与保险公司合作,由县财政出资30万元设立精准防贫保险,保障规模为1000人。对超过预警监测线的,由保险公司逐户核实后发放补偿金,目前已为8户防贫户发放10.85万元,有效防止了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

健全完善动力激发机制。武强县依托全省首家挂牌运营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开办扶贫政策解读专栏,用好覆盖全县112个贫困村的“村村响”大喇叭等形式,每天定时选取生动鲜活、丰富翔实的真实事例,把党的扶贫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同时,以开展“四个一”“回头看、拉家常、聊政策、倡美德”等活动为载体,做到入户走访全覆盖、思想动员全覆盖,引导贫困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被动扶持”为“主动致富”,有效激发起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健全完善持续增收机制。武强县依托蒙牛公司、富源牧业衡水牧场等龙头企业,全面推广实施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村委会组织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签订《扶贫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三方协议,变资金到户、项目到户为资本到户、权益到户,贫困户每年享受8%的固定股金分红。除股金外,贫困户还可将土地流转至企业、直接到企业就业、服务融入产业链,获得股金、租金、薪金、产业四重收益。在此基础上,整合特色种养殖、家庭手工业等扶贫项目,探索建立“项目超市”,因户施策、双向认领,实现精准扶贫、稳定脱贫。

下一步,武强县将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记者李晨阔、王秀)

来源:衡水日报
责任编辑:王学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