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县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2016-02-24 09:40:08 来源:衡水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晓莉
    武强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2017年底的脱贫摘帽目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脱贫的基础。

    

蒙牛衡水高端奶加工厂车间。

推进合作社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小区带领群众致富。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这既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向全面小康发出的冲刺动员令。精准脱贫,需要扶贫举措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武强县是革命老区贫困县,在扶贫开发中,该县坚持实施脱贫“靶向疗法”,精准识别出2.28万贫困人口。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将产业发展对接精准扶贫,变资金到户、项目到户为资本到户、权益到户,实现了贫困户的长期稳定脱贫。 “回头看”实现精准识别

    武强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2017年底的脱贫摘帽目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脱贫的基础。为此,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该县按照全省“五步工作法”要求,组织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动员会,全力卡死核实基数、贫困人口识别、逐村逐户建档案、制定帮扶措施、整改录入等五个时间节点,努力选准选好扶贫对象。

    为做好这项工作,该县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强化乡镇扶贫工作责任的意见》要求,每个乡镇都设立了乡镇扶贫开发办公室,由一名主管副职、两名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扶贫开发工作。为推动工作开展,该县还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的领导模式,并规定乡镇要负主体责任,帮扶工作队负直接责任,县级包乡领导则负领导责任,形成了一级压一级、压力层层传导的工作机制。县委书记侯桂宁先后多次亲自开会调度“回头看”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已经对原有3.2万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挤出水分”后剩余2.28万人,正在逐村逐户建立档案和制定帮扶措施。 推进土地流转 培育市场主体

    武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该县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功引进韩国世农、蒙牛集团、河北乐优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奶牛、肉鸡(鸭)、蔬菜三大产业为主的链式发展格局。为推进扶贫工作,该县创新工作思路,把扶持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推行权益到户,引导贫困户把扶贫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中,贫困户除获取固定比例的增值性收益外,还可以在产业链中打工挣钱,从而推动了贫困人口的持续稳定脱贫。

    武强县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县将扶贫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通过重点推广农村“土地银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目前,该县已流转土地18.71万亩,占全县耕地的三分之一以上。相继吸引了韩国BIO株式会社、蒙牛集团、河北乐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农企落户武强,总投资50多亿元,达产后年纳税超6亿元,可拉动县财政收入翻一番。

    现代农业要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关键。该县一方面围绕龙头企业把产业链做大做长,另一方面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植力度,让广大农民在产业链上与龙头企业做好对接。蒙牛衡水高端奶项目是该县引进的重点龙头带动项目,依托建设的蒙牛乳业加工厂、富源牧业饲草基地、富源牧业牧场和有机肥加工厂,该县已经形成集种、养、加、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该县采取市场化手段,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种养大户,让广大农民参与到产业化之中来,带动更多家庭增收致富。目前,该县已培育各类农民合作组织815个,发展奶牛养殖小区16个,万头奶牛牧场、万亩饲草基地各2个,直接或间接带动2.3万农户实现就业。 因村因户对接“主打”产业

     王丙言原来是武强县孙庄乡西王庄村的一个贫困户,2012年,通过村里组建的牧泰养殖合作社,把扶贫资金入股到邻近本村的蒙牛集团,他还把4.7亩地流转给了蒙牛公司,作为回报,蒙牛公司除了每年定期给他扶贫资金10%的保底分红外,还要支付给他每亩1000斤小麦价格的地租,他的儿媳妇还被优先安排到了蒙牛公司上班,闲下来的王丙言又在附近的一家种苗企业当起了保安,每月收入1800元。“现在家里不仅翻盖了房子,屋里的空调、平板电视什么的都是一应俱全。”谈起脱贫之后的变化,王丙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精准扶贫就是需要因村定产业,因户定项目。“武强县的奶牛养殖、肉鸭(鸡)、蔬菜种植等各个产业在全县都有分布,在为贫困村选择致富项目的时候,县里会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中央习惯,优先考虑与这几大产业对接。这样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的问题,更为贫困户脱贫找到了稳定脱贫的渠道。”武强县农开扶贫办公室主任张建强说。据了解,在2014年脱贫的28个贫困村中,有26个村对接了“主打”产业,人均增收36%。 “三种模式”推进权益到户

    针对扶贫资金安排分散、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贫困户想脱贫但扶不起来的问题,该县创新扶贫模式,变项目到户、资金到户为权益到户、资本到户。在与蒙牛集团合作中,采取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已有86个贫困村入股蒙牛集团,涉及扶贫资金1576.3万元,扶持贫困户3211户。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万多元。

    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在该县的肉鸭养殖产业上,县农开扶贫办公室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合作社建棚,农户把扶贫资金作为押金入股,租棚进行养殖,合作社提供全程服务,入股社员投资小、风险小、收益较大。武强县牧兴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2012年被命名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建立肉鸭养殖基地,社员每20户成立一个养殖小组,租赁一个存栏能力1万只的鸭棚,以每户5000元扶贫资金为押金(股金)入驻基地进行养殖,合作社免费提供鸭苗、饲料、防疫、负责回收、屠宰、销售,并从回收款中扣除成本,农户按要求进行养殖,合作社与农户形成了集提供鸭棚——鸭苗放养——饲料供应——技术服务——毛鸭回收——屠宰加工、销售的循环产业链条,每个鸭棚就是一个股份制小工厂。每棚年可出栏肉鸭6万只,可获纯利9万元,每户增收4500元。目前,合作社已建设鸭棚34个,二期工程30棚正在紧张建设,全部竣工后年可出栏肉鸭400万只左右,可带动10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该县农开扶贫办公室在效益较好的新型经营主体上大胆推行大户带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份合作制。武强县亨通养殖合作社是县里大型现代化肉羊养殖基地。一期工程总投资910万元,其中河北康养薪牧业公司出资810万元,占89%股份,200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100万元入股,占11%股份;入社贫困户可优先在公司打工,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收入,也可外出务工,挣取工资。公司一期建设凉棚四个,每个棚的面积为1000平方米,存栏4000只,年出栏1.6万只,纯收入320万元,户均获股利1760元;二期建设暖棚四个,每个棚的面积为2000平方米。目前基地存栏能力达1万只,预计年出栏3万只,可带动350余贫困户稳定脱贫。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